Hi~欢迎来到陶石汇!
北京

请选择你所在的地区

  • 省份
  • 城市
  • 江西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河南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福建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四川
  • 海南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请先选择省份
安卓下载 苹果下载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0658-029 133-0925-8589

首页 > 资讯 > 详情

陶瓷圣地 御窑遗珍 | 景德镇明清御窑

2022-01-05

在江西省的东北部,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城市,这个城市和中国的英文“CHINA”名称一致,“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这个城市的历史名称“昌南”,她就是世界瓷都——景德镇市。


| 陶瓷圣地 |


御窑遗珍

景德镇御窑遗址地理位置分布图


她东邻婺源县,南接万年县,西至鄱阳县,北和安徽的休宁县、祁门县、东至县接壤,处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全境群峰环峙,山地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浮处万山之中”的景德镇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因此,自然植被茂密,境内木本植物计95科350种,其中马尾松是优势种群。松木燃烧火焰长,温度高,是烧瓷窑的理想燃料。

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蕴藏量最大的是优质的瓷用原料——瓷石与高岭土。


境内水系发达,分布均匀,主流昌江自北向南穿城而过,四乡有大小50多条河流汇集昌江,形成了便利的水运网络。


山区涧泉溪流密布,水流落差大,是水碓粉碎瓷石最廉价的动力。

勤劳、智慧的能工巧匠们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中,创造了景德镇千年不衰的辉煌制瓷历史。早在10世纪的晚唐五代,景德镇就生产出质地精良的白瓷。入宋以后,烧制的青白瓷,因釉色如冰似玉,器型丰富,刻花和印花精美,其产品行销国内外,因而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窑场之一。从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设置官窑——浮梁磁局开始,至1911年孙中山推翻满清王朝为止,元、明、清三代的皇家瓷厂就设置在这里,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六个多世纪。

从相关的文献记载来看,元官窑的具体地点失载,而明、清官窑则设置在以珠山为中心的区域之内。珠山,在昌江东岸,是景德镇市中心的一个高仅数丈的小山包,官窑就建在珠山附近,它南起珠山路,北到斗富弄,东临中华路,西至东司岭,呈南宽北窄的长梯形分布,周长1100余米,总面积为54000平方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在遗址上频繁活动、不断开发,官窑遗构早已荡然无存,其遗址上盖满现代建筑。


| 初识官窑 |


1982年冬,景德镇市政工程处沿珠山路铺设地下电缆,工程途经御窑厂遗址前院时,刘新园老师惊奇地发现挖开的沟道里竟有厚厚的一层瓷片,其间只夹杂极少量的匣钵和垫饼。只有熟悉窑址的人才知道,这与其他的窑业堆积不一样,一般窑址的窑业堆积只是废弃的工业垃圾,它以匣钵、垫饼等窑具为主,瓷片较少,少量的瓷片也都是烧坏变形的残片,眼前这种纯瓷片的堆积是一般窑址没有的非常特殊的遗存。他立即叫停施工,组织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进行抢救性的清理与发掘。当大家在清洗和整理这批瓷片的时候,发现这些小瓷片绝大多数能对合复原,而修复出来的官窑器物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大的缺陷,那么,为什么会将这些器物砸碎并集中掩埋在这里呢?


有规律的瓷片堆积


此后考古所开始把目光聚焦在珠山一带,挖管道、建长廊……只要有动土的工程就会遇到这类遗存,经过几次清理发掘,采集的标本多了,可修复的器皿也渐渐多起来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复原的遗物,就会看到它们有的青花呈色暗淡,有的釉色发黄,有的微微变形……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瑕疵,但也有少量没有缺陷的和特殊色釉的器物,据此我们可以把这种特殊的堆积定为埋藏落选贡品、贡余品和试制品的遗存。因为明代帝王的专制,落选贡品和贡品一样都是帝王的专利,为了不让其流入民间,就只能在御器厂内就地砸碎,就地掩埋。


落选贡品埋藏坑


像这样配合城市改造和基本建设的清理与发掘有过十多次,经过艰苦和细致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深化了对明官窑的研究,对官窑遗址的丰富内涵与特殊价值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当人们在交流和鉴赏这些官窑遗物时,都能感受到对发掘工作的遗憾与期盼。因为我们每一次清理、发掘都是被动的,有时揭露面积狭小,遗物很难全部取出;有时工期紧,没有充裕的时间细致清理,总是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在御窑遗址进行主动的发掘”,这是考古所全体同仁的心愿。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


| 科学发掘 |


迷失的江西瓷业公司。2001年,珠山北麓至彭家弄南的一批旧房倒塌,出现较大的空地,市区房屋鳞次栉比,在珠山附近有这么一块空地真是非常难得,“我们应该在这里进行一次大规模发掘!”于是向上级发出了请求发掘珠山御窑遗址的报告,为了深入研究和更全面地了解明、清官窑,国家文物局批准了这一计划。2002年10月,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家联合组成景德镇御窑遗址考古队进行发掘。这次共发掘了两个点,发掘面积共计1578平方米,最深的探方达5米,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取得了丰硕成果。


考古发掘现场


开工伊始,当我们清除表土后就发现了一房屋建筑遗迹,该遗迹坐西朝东,面对中华路(旧称后街),南北长18米,东西宽17.4米。“哇,这么大的房子,可不是一般人住的哟。”面对这五开间、前后三进的大房基考古人员发出感叹。这幢房子四壁用小窑砖结砌而成,墙厚0.4米,青石柱础,有大、中、小三号,大柱础的直径有52厘米。由于这一带地势低洼,为了抬高房基,柱础下均用小窑砖砌成高一米左右的方墩,方墩间填土打实,光填土就是三百多立方,一般人还真舍不得花这么大的代价。


清代光绪年间的江西瓷业公司所在地遗址


遗迹就在表土层之下,填土中又出有“大清光绪年制”的官窑残片,其建筑年代不会早于清光绪。就此,我们向附近的古稀老人进行调查,据老人们回忆,都说这房子是解放前江西瓷业公司的旧址。“既然是江西瓷业公司那就能从文献中找到蛛丝马迹,我家书多我来找。”刘新园说。不久他拿了一本书和几张复印材料,“你们看。”他一边翻开向焯的《景德镇窑业纪事》一边说,“从书中第十三章《江西瓷业公司营业状况》的记载,可以肯定这里是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遗址。”他又给大家看复印件,是湖北候补道孙廷林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3月13日的《禀江西抚宪稿》,内称:“租定窑厂(指清御窑厂)后余基一处,每岁地租洋六拾元。规模稍欠宏广,目前新建公司足敷分布,已择定四月十三日午时破土兴工,一面鸠工购材,赶造坯房数十间,再接造公司办事储磁各房屋。”

这份资料不仅可以确定发行所的具体位置,还准确地告诉了发行所的兴建年代。它建造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4月13日)以后不久。


江西瓷业公司虽属近代企业,但它毕竟是景德镇首次出现的官商合办的新型企业,以往的景德镇瓷器只有封建帝王年款或所谓私家堂名款,而“公司”款则是当时出现在瓷业界的新事物,它正是近代中国开明人士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为富国强民而迈向改革的一个实证。


罕见的明代地层。根据发掘的具体情况,2003年10月我们又新开了三个探方,其中IT0402、IT0403二方在一台地上,其地层堆积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上层的匣钵等窑业废弃堆积,由南向北斜下,成坡状堆积,堆在一个相对平整的平面上,该部分堆积为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形成;一是平面及其以下的垫土层,主要是宋、元时期窑业废弃物搬运堆垫而成。因这二方分别与北面的IT0502、IT0503相邻,其平面及其以下的地层与邻方相近。


在这两个探方中我们清理了成化遗存三处(其中IT0402一处、IT0403二处),均为片状分布,以IT0403中P4堆积最为丰富。P4处于第⑥层黄土表面上,叠压在探方第⑤层夹杂大量匣钵碎块的红褐土之下,遍布方内南部斜坡并向北延伸到平面的瓷片层,厚度约0—15厘米不等。其斜坡上部多是精巧的青花、斗彩或半成品瓷器,而下部则是比较厚重的仿官窑青釉瓷器,东部主要有青花穿花龙凤纹鹤颈瓶。器型有碗、杯、盘、天字罐等,其中杯的种类较多,包括斗彩或半成品的鸡缸杯、流花杯、灵芝云纹杯、高士杯、小高足杯、葡萄纹杯、梵文杯等。而数量最多的是各种青釉瓷,为灰胎厚釉,开片,紫口铁足,器类有觚、象耳簋、长颈瓶、贯耳瓶、方炉、三足炉、铺首瓶、花盆、盘托、渣斗等。这些瓷器均有款,款式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方框和六字双圈。


弘治遗存也是三处,其中IT0402二处、IT0403一处。以IT0402中K16遗存为特别,该坑开口于第③层下,打破④B层,为不规整的椭圆形,最大直径有1.28米、深0.32米,系人工所挖之坑,面上覆盖有一层黄褐土,其埋藏方式与IT0501的永乐遗存相似。坑内瓷片十分细碎,无其他杂物,为纯瓷片堆积。绝大多数为黄釉碗盘,只有极少量的白釉绿彩龙纹盘,器底青花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圈款。


其他两处均为片状堆积,P1出土了数量比较丰富的白釉刻云龙纹瓷片,云龙纹多为涩胎,是未上绿彩的半成品,器形主要有盘、碗等,器底多有青花双圈“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款,也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的涩胎半成品高足杯,还有少量青花、黄釉碗、盘瓷器残片。


规模宏大的烧瓷窑炉。2002年,当大家还沉浸对在对江西瓷业公司逐步认识的喜悦中时,继续向下发掘,又传来好消息。清理完建筑遗迹不久,在探方的边缘出现了几块楔形红砖,之后又见到了红烧土。“嘿,这里可能有窑炉遗迹。”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兴奋地说。果然,在面积不大的几个探方内,居然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七座窑炉遗迹!这些窑炉均为葫芦形窑,坐东朝西,窑由楔形红砖砌成,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和护窑墙等部分组成。窑门宽0.7-0.75米,呈“八”字形,火膛平面作半圆形,宽3.12-3.4米、长1-1.1米,低于窑床前沿0.5米。前室平面亦呈半圆,与火膛构成一圆形空间,直径3.4-3.6米,窑床前低后高,倾斜度约6度左右。护窑墙以红砖、匣钵片等砌筑而成,使这一组窑炉遗迹形成一个整体。因其叠压在宣德早期地层之下,窑床北边又有用琉璃瓦片和印有龙凤纹的滴水与瓦当等洪武早期的建筑材料砌筑的挡土墙,因此,这组窑炉应是明洪武至永乐时期的遗迹。如此密集分布、整齐排列的窑炉群,在江西窑业考古方面还是第一次发现。


葫芦形窑


看着这砌制规整、规模宏大的窑炉遗迹,考古工作者感慨地说:“嗨!只有为皇室服务的窑场才能有如此的气势。”他们列举了景德镇历年发掘出土的窑炉遗迹:湖田窑址出土过多座宋、元时期的龙窑和明代马蹄窑、葫芦窑;盈田、湘湖窑址出土有宋代龙窑;丽阳乡出土有宋、元龙窑……但这些民窑窑炉均是单个出现。只有官窑才多个成组的排列,而且这次不是孤例,1988年御窑厂西院也发现过五座一组的马蹄窑。


同时,考古人员还在日后的发掘中,发现了遗迹墙多道,其中较清楚、较重要的是一、二号墙。两墙相距16米,为东西向平行排列。均以废匣钵片立砌而成,其间也掺用了少量废窑砖、残瓦片等。从地层叠压关系和墙体内夹杂的瓷片推断,系御器厂明初的院墙建筑。整齐的窑炉被严格地封闭在院墙之内,足见其时御窑管理之一斑。


制瓷拉坯的轮车基座


| 惊世遗珍 |


如果说北京故宫收藏了世界上最多的皇家御用瓷器的话,那么景德镇明清御窑则是世界上埋藏皇家御用瓷器遗迹和遗物最为丰富的地方。景德镇御窑遗址埋藏着一部历代皇家御瓷制作、生产的无字天书。


每次发掘的各个工作区域都发现了各类制瓷工具和瓷器残片。主要有瓷器(片)、窑具两大类,窑具出土的数量多,有匣钵、套钵和垫饼等。匣钵以耐火土制成,为平底直筒形。套钵瓷质,由钵身和盖二部分组成,钵身敞口,斜直腹,平底;盖面隆起。瓷质垫饼的做工讲究,一面中间一圈微凹,作玉璧形,另一面斜收成平面。根据一些烧粘连的窑具可以复原当时的装烧情况:在套钵底部放上一层高岭土加谷壳灰的混合物(景德镇称其为“硬渣”),再在硬渣上放置垫饼,将做好的坯件安置在垫饼上,盖上盖后放进桶形匣钵内入窑焙烧。


这种装烧方式非常复杂。首先使用洁白细腻的瓷土做套钵,既浪费资源,又增加了成本。此外,它还加大了单件器物的体积,减少了窑炉的使用空间,单位空间的器物装烧量比平时的要少。但是,可别忘了,这不是商品,是给皇帝生产的贡品,它是不计成本的。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用套钵虽说有些浪费,但能提高成品率,某种意义上说又算不上什么浪费。的确,如果不用瓷质套钵,将成品坯件直接放在匣钵内焙烧,很容易出现“落渣”的毛病。因为匣钵是耐火材料制作的,铁含量高,在高温焙烧的过程中,含铁物质经常会软化落下而污染坯件。官窑制品彩画精美,而彩绘又特别费时费工,如果因为“落渣”而前功尽弃也是十分令人烦恼的事,套钵正是为了杜绝“落渣”才应运而生的。


瓷片是遗物中的主要品种,各探方不时都有出土,因为有经过二次搬运的堆积层和垫土层,出土瓷器的年代跨度比较大,自宋代直至民国时期。其中有重要价值的标本有:


元影青刻花觚,该器刻划流利,釉色极美,为元瓷中之佳品。

洪武茶菊纹红绿彩盘;永乐白釉盘口弧壁碗;宣德青花、白釉果盘;正德青花书阿拉伯文的方盆、栏板等,均属明官窑中罕见之物。

还有刻“局用”铭碗的残片;书“官用供器”、“厂内公用”、“戊申年□□瓷业公司试造”等铭文的残片。这些铭款无一不透露出窑场的官有、御用性质。


局用铬白釉碗


比较集中出土的瓷片是在IT0503方的第三层,分布在探方中部,平面呈椭圆形,长2米,最宽处1.25米,南北向分布。有白釉器、红釉器、灰白釉器三大类。每件都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刻款和“宣德年制”四字篆文刻款。红釉和白釉器均为常见器型,以碗、盘、靶盏为主,而灰白釉的器形较为丰富,有各式小罐、玉壶春执壶、折腹盘、梅瓶、靶盏、果盘、花盆、爵等。小罐又有圆形、六边形、四方委角与多棱四式,这些罐均釉色灰白,浑身布满细碎纹片,胎亦灰色,即所谓香灰色胎。明陆深《春风堂随笔》记载:“哥窑,浅白,断纹。”世人把这种开满纹片的灰白釉器称之为“哥窑”。这次出土的灰釉器与“哥窑”十分相似,系御器厂仿“哥窑”器皿,很多器形未见于传世品。


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首期七个探方的发掘将陆续结束,虽然工作进展顺利,而且出土了非常重要的遗迹和十分丰富的遗物。但是大家意犹未尽,因为埋藏落选贡品的遗存尚未出现。这时我们把希望寄托在IT0501方。


该方①—④层均系经过二次搬运的地层,并曾多次被打破,其间有晚清的墙基、水井,有近代砖砌的路面,有现代的炉灶等遗迹。⑤层是明代宣德文化层,为红褐色土夹窑具,土质疏松,厚40—150厘米,窑具的量较大,主要为桶式匣钵、瓷质套钵与瓷质垫饼。包含物中绝大多数为明代宣德官窑瓷片,其中白釉为多,还有少量青花和红釉。器型有碗、盘、小罐、兽耳方瓶等,还有极少数的永乐官窑瓷片。

接下来是一层极薄的黄土,只有1—2厘米厚,难道这就是掩埋落选贡品的那层黄土。大家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果然,黄土下面露出不规则分布的十四个窝状小坑,坑内是明永乐红釉、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黑釉等瓷片。啊!大家期盼的特殊遗迹——埋藏落选贡品的堆积终于出现了,“放鞭炮庆祝一下吧。”不知谁喊了一声,是啊,是该好好地庆贺庆贺!雀跃之后,大家又都按部就班,绘图的绘图,摄影的摄影,之后我们怀着秋后收获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将瓷片一片一片地取出,分别装进塑料袋内,期待着来年的整理。


永乐年制款


整理工作是大伙都期盼的,因为整理是享受发掘成果的过程,又是学习、认知和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在触摸这些瓷片时能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差异。“你看,永乐的瓷胎普遍要比宣德的瓷胎薄一些呢。”“是啊,这就是永、宣器物的差别之一。”“对了,永乐瓷器的鉴定要点是器型隽秀轻巧,而宣德则是凝重浑厚。”这是观赏完整器物所感受不到的,通过整理可以更快、更准确的提高陶瓷鉴定的水平。


当将陶瓷标本进行“多级分类”后要开始修复工作了。所谓“多级分类”相当于数学中的“同类项合并”,即先把不同的釉色分开,再把不同器型的瓷片分开,最后将不同的纹饰进行归类。修复则象是拼图,这就需要心静,慢慢地一件一件器物被拼接出来,修复的器物中有的未见诸传世品,是永乐官窑中极为珍贵之孤品。


白釉盘口弧壁碗,口径17.3厘米,外壁锥缠枝宝相花,口沿饰回纹;内壁印双凤穿花纹,碗心印金刚十字杵,杵之四隅饰以灵芝纹,内口沿饰梵纹一周。其器型独特,纹饰精细而又清晰,釉色柔和滋润。圈足内虽挂釉,但釉面凹凸不平,采用的是刷釉法,与过去的出土资料相比较,永乐前期圈足采用刷釉法,后期则用触釉法上釉,因此该碗为永乐前期官窑器。其器型与纹饰均属永乐官窑之孤例。


梅瓶,高34厘米,小口、束颈、丰肩,浅圈足、涩底。比宋、元时代常见的梅瓶矮小,线条不如宣德官窑梅瓶柔和,是永乐官窑之典型器物。计有纯红釉、红釉刻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四个品种。刻、画花的纹饰都采用同一粉本,均绘一赶珠龙,隙地饰祥云,下饰海水仙山。


青花釉里红梅瓶


红釉盖盒,直径19.8厘米,作子母口,外挂祭红,内挂白釉,红釉下隐约可见折枝荔枝和卷草之类的印花图案。


红釉盖盒


黑釉刻花香炉,高21厘米,双耳三足,口边刻回纹,肩部刻菊瓣。永乐官窑在传世品中不见黑釉器,珠山曾有方形小盖盒与三足簋式炉出土,但都不如此器完整,且无花纹装饰。


黑釉刻花香炉


里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口径25.5厘米,碗外壁绘赶珠龙,内挂红釉,底心刻“永乐年制”四字篆文(图一三)。


龙纹大碗


此外,还有红釉僧帽壶;红釉刻花梨形壶;大小不等的红釉与釉里红碗、盘、靶盏;少量的紫金釉与黑釉碗、盘、靶盏等。其中有一件红釉靶盏,由于烧成情况的特殊,盏心“永乐年制”篆文印款特别清晰,是迄今为止全世界靶盏中纪年铭文最清晰的一件,弥足珍贵。


红釉僧帽壶


| 永载史册 |


我们的研究只是御窑遗址的冰山一角。但是,这批遗迹、遗物为明清御窑的研究增添了新资料、新信息,对研究、探讨景德镇明代御器厂的发展、变迁、烧成技术及其渊源、瓷器的制作技术、复原当年御器厂的生产面貌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就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明万历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历年《浮梁县志·陶政》以及清嘉庆年间蓝浦《景德镇陶录》等书中有关记载或线图来看,晚明—清御厂的北界在珠山北麓(至今还有残墙依稀可辨),也就是说我们此次发掘的地点不在御厂范围之内,但由于一组明初葫芦窑以及埋藏明永乐、宣德落选贡品遗迹的出土,证实明初官窑已跨越珠山北麓,其范围比晚明——清代御厂要大得多。


埋藏永乐落选贡品的遗迹之内,出土物都是红釉、黑釉、紫金釉以及釉里红与极少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残片。印证文献,使我们得知,这些瓷器都是在“色窑”之内烧造的。出自色窑的产品是有专门的仓库储存的,销毁处理落选贡品时,也是按库进行,毫不相混。因此,遗迹内的出土物品类单纯,竟然没有一件当时大量生产的青花瓷器。


掩埋落选贡品的遗迹,似各有特征。永乐是先挖一个一个小坑,再把产品按类型放入坑内一一击碎,击碎后用一层黄土掩盖,并在黄土上堆填沉重的窑渣。把同类产品集中销毁是为了便于清点和核实被销毁产品的数量,而在坑外覆盖黄土是为了防止产品流向社会或引起民窑模仿。宣德处理落选贡品,是采用小坑、小堆和小型片状堆积的掩埋方式,较永乐草率,有时竟以窑业堆积层的下凹处为坑掩埋。成化、弘治时期处理本时期落选贡品,采用片状堆积的掩埋方式,远不如永乐、宣德时期认真、细致。


从出土的遗物来看,永乐官窑只有少量的遗物可见年款,而宣德官窑遗物几乎每件都有六字楷书款和四字篆书款。如果把永乐与宣德同类器形相比较,它们都有明显差异。以梅瓶为例,永乐的肩部丰满,颈部线形较为刚硬;而宣德梅瓶则为溜肩,颈部线形内弯而微外撇。鉴赏家、古玩商高谈瓷器鉴定时所说“永宣不分”是错误的,把永、宣瓷器的鉴定工作置于考古学的基础之上,显然对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景德镇市志略》谓“江西省瓷业公司于宣统二年成立”,而我们在这个遗址里发现了“戊申年□□瓷业公司试造”残片,考“戊申”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这一重要标本的出土证实中国较为开明的官绅在景德镇设立的“江西瓷业公司”早在光绪三十四年就已投入生产了,而决不会晚到宣统二年,这一发现纠正了地方文献记载的错误。


多次发掘出土的精美文物,有不少品种未见于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属于首次发现,有的还是孤品,其资料价值不言而喻,有填空、补白之意义。有一些品种、器形虽然见于传世品中,但它对于揭示明清两代御器厂的沧桑巨变和烧造活动有着传世品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御器厂的制瓷工艺技术,或文献缺载,或已失传,这些出土的精美瓷器乃是探索、总结当年制作技术的珍贵资料。



精选留言

点赞 330 写留言

0/100

友情链接
陶石汇 安卓
陶石汇 苹果
超级找客 安卓
超级找客 苹果